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运数”的博文

中国占卜文化的起源与理性认知

中国占卜文化的起源与理性认知 引言 中国占卜文化 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之中。自古以来,占卜作为一种探索未来和解答疑惑的方式,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文化不仅仅存在于民间传说和古代典籍中,还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力。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占卜文化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从最早的甲骨文占卜到后来的《周易》卜筮,再到现代的风水和星座,占卜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这种文化的持久生命力,反映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对未来的期盼。 了解中国占卜文化的起源和理性认知,对于全面理解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占卜文化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如何看待世界、处理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占卜来寻求心理安慰和指导。同时,理性地看待占卜文化,可以帮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平衡传统文化与科学理性的关系。 占卜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迷信或神秘主义的表现,它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通过对占卜文化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挖掘出其中的智慧,并将其转化为现代生活中有益的资源。因此,研究中国占卜文化的起源与理性认知,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还能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占卜文化的起源 中国占卜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主要集中在商朝和周朝时期。在商朝,甲骨文作为最早的书写形式之一,成为了占卜的重要工具。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常用于记录占卜的结果。考古学家通过对这些甲骨文的研究,揭示了古人通过占卜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的习俗。 周朝时期,占卜文化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易经》的诞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易经》不仅是一部占卜的书籍,更是一部哲学巨著。它通过六十四卦和阴阳五行的理论,系统地解释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在当时,占卜不仅是一种预测未来的方式,更是一种理解世界、指导行为的智慧。 在这些早期历史时期,许多重要人物对占卜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例如,商朝的王室成员和占卜师们通过甲骨文记录了大量的占卜活动和结果。而在周朝,文王和周公等人物则通过对《易经》的研究和注释,奠定了占卜文化的理论基础。 总体而言,中国占卜文化的起源深深植根于古代历史和哲学思想中。甲骨文和《易经》不仅是占卜工具,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一窥古代中国人如何通过占卜来理解世界

中国传统的梅花易数怎么起卦?

引言 梅花易数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占卜方法,由宋代著名的易学大师邵雍所创。它将《易经》的原理与梅花图案的象征意义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预测系统,用以推算吉凶祸福。作为中国古老的智慧结晶,梅花易数不仅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也仍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在梅花易数中,梅花图案的象征意义被用来解释和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观察和分析梅花的形态和位置,结合《易经》的哲理,梅花易数能够提供关于未来的洞见和建议。这一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简便易行,普通人通过学习和实践,也能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本文将详细介绍梅花易数的起卦方法及其具体步骤,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古老的占卜智慧。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学者,还是希望通过占卜来指导日常生活的普通人,本文都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接下来,我们将逐步揭示梅花易数的操作流程,探讨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通过对这一占卜方法的深入了解,读者将能更好地把握其精髓,从而在实践中获得更准确和有效的预测结果。“` 梅花易数的起源与发展 梅花易数起源于北宋时期,由著名易学家邵雍创立。邵雍,字尧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占卜家。他在《梅花易数》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这种独特的占卜方法,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梅花易数的名称来源于邵雍在梅花盛开的季节里,偶然间发现的一种易学占卜方法,因此得名。 邵雍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对易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创新,更在于他通过《梅花易数》的著作,将这种占卜方法系统化、理论化。在他的书中,邵雍详细说明了如何通过自然现象、时间和人的行为来进行占卜。这种方法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 梅花易数在宋代之后逐渐传播,并在元、明、清各代不断发展。其简便易学的特点使其在民间广泛流传,不仅被用作预测未来的工具,还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学术界对梅花易数的研究也逐渐深化,不少学者对其理论进行了扩展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 在当代,梅花易数依然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研究这种古老的占卜方法。一些现代学者通过对《梅花易数》的研究,试图揭示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哲学意义,从而使梅花易数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梅花易数的基本原理 梅花易数是一种中国传统占卜方法,其基本原理源自《易经》中的卦象和爻辞。它通过观察周

南怀瑾先生:诸子百家还只是陪衬,中国文化的道统在此

禄饵可以钓天下之中才,而不能啖尝天下之豪杰我们历史文化的根本基础上,几千年来一仍不变的重心所在,就是传统文化中王道的精神,也便是孔孟一系儒家学术思想的道统。严格说来,这种文化维系续绝的道统所在,倒并非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缘故。实际上,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先天性地爱好人道和平,重视接近天则的王道教化,而薄视巧取豪夺的权谋所致。 因此,在我们的文化史上,尽管有非常可爱、非常重要的诸子学说思想,但也只能把它用来作为文化学术的旁通陪衬,而不能认为是正规的文化中心思想。更何况如苏秦、张仪之流的纵横谋略之学,只是从个人的权利思想出发,图得个人平生的快意,他的用心动机,并没有为国家天下长治久安作打算。因此,虽然在当时的现实政治上煊赫一时,风云了二三十年,但毕竟要被历史的天秤称量下去,并不予以重视。 再说,我们虽然只是简略地读了前面引述苏秦出处的那些资料,但在大体上,已可了解他是深受当时的时代环境、社会风气和家庭背景所影响。他并不能像孔子、孟子那样具有“确然而不可拔”的特立独行的精神修养。所以他始终只能成为一个大谋略家,一个聪慧的凡夫,绝对无法成为一个超凡的圣人。那么,在这里我们对于凡夫与圣人的分野,又如何来下一个定义呢?很简单: 在现实的人生中,只为自己一身的动机而图取功名富贵的谋身者,便是凡夫。 在现实的人生中,如不为自己一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者,便是圣人。 所以我们只要看苏秦的传记上,当他学成再要出门时的豪语——“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的几句话,就可以看出他的器识志量只在财势而已。…… 在战国的后期,国际上所有盛极而衰的强国,尽是一片纷纷扰扰的局面,都畏惧崛起西边的强秦,没有哪一国真敢和秦国抗手争衡的。即如孟子所见最大的、最古老的齐国之君齐宣王,也不例外。那么,苏秦这次的再次出门游说,要想实施他合纵抗秦的联合国计划,实在也真不容易。不要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如此之难,即如后世的历史上,以一介平民的书生,毫无背景,毫无凭借,要想掌握整个天下于股掌之间,成立一个空头联合战线的王国,除了苏秦以外,实在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了。 我们读历史,不管从哪种角度来衡量,随便怎么看不起苏秦的作为,但他毕竟还是有他对当时时代贡献的功绩存在。他后来能够南北奔走,把国际间联合战线组织成功,身佩六国相印。在私的方面,果然耀武扬威地让他家人和嫂子们羡

艮为山卦类象详解大全,六爻八卦之艮卦代表万物类象

今天给大家汇总下有关六爻八卦中的艮为山卦类象详解方面的内容,包括六爻八卦之艮卦代表万物类象。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艮卦五行为:土,艮卦方位类象:东北(后天八卦),西北()。 八卦包括:,山火贲,山天大畜,山泽损,火泽睽,天泽履,风泽中孚,风山渐。 1、艮卦正象类象:艮覆碗。即一阳爻在上,二阴爻在下的卦象。表示阳少阴多,阳小阴大,上小下大,有山象,所以艮卦的正象为山。表示一种向下向右发展的趋势。同时也表示一个事物发展到顶点了,必须谨慎,否则就要向相反方向发展了。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表示有阻碍,困难,因为上山是很艰苦的,费力气的。还能表示表面实的,内里虚的,上实下虚的事物。 2、艮卦卦德类象:为静止。因为山上小下大,是稳定的,还因为上到山顶了,再往前走就要走下坡路了。所以必须停住脚步,观察分析,因势利导。“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艮其止,止其所也。” 3、艮卦概念类象:终止,高,退,拒,防,顽,宿,保护,孤立,鼓起,贞固,安居,沉着,冷静,慎守,建设,改善,光明,变化,更替,隐蔽,困苦,阻碍,存在,抑止,主观,任性,界限,重新开始,静止,笃实。 4、方位类象:东北(后天八卦),西北()。 5、数字类象:七,五,十,八。 6、时间类象:上午一时至五时,共四小时。每月二十三日。 7、干支类象:十干为戊,己。十二支为丑,寅。五行为土。纳甲为丙。 8、人物类象:艮表示青少年、儿童,有发展前途的人,有独立能力的人,山野僧尼仙道之人,与矿山建筑有关的人。少男,少年,儿童,官僚,贵族,继承人,亲戚,僧尼,指导者,独裁者,土建工作者,警卫,闲人,奴仆,矿工,石匠,守门员,主观主义者,训犬者,狱吏,犯人,畜财者,储蓄所人员,忠实者,孤独者,保守主义者,欲望强的人,法官,偏激者。 9、人体类象:鼻,背,手背,指,关节,胃,趾,脚背,左足,乳房八卦的万物类象详解,颧骨。 10、动物类象:有牙,有角的动物。虎,鼠,狗,狼,熊等百兽,喜鹊、鹜、鹘等,爬虫类、昆虫、家畜等有尾之动物。 11、物体类象:岩石,门板,橙子,台阶,箱子,柜子,桌子,石碑,硬木八卦的万物类象详解,硬的果实,厨柜,土坑,柜台,磁器,石刻,石块,伞,钱袋,列车,床,金库,坟墓,土堆,山坡,座位,屏风,鞋,手套,墙壁,门坎,阶梯。 12、场所类象:山,假山,丘陵,高台,休息室,堤规,交叉点,境界,坟场,山路,小路,阁寺,

易经故事|清朝人方文木误入毗骞国,意外知悉了世界轮回的秘密

清朝大才子袁枚所编著的《子不语》中,记载一则很有科幻色彩的小故事,非常有意思。 易经故事|清朝人方文木误入毗骞国,意外知悉了世界轮回的秘密 清朝康熙年间,浙江人方文木航海,遇见了大风暴,船被风吹到一个神秘地方,那里宫殿高大宏伟,题有“毗骞殿”三字。方文木非常惊奇,有两个系着五彩披风的人接引他入殿。 只见殿中央坐着一个长头国王,头上戴的冠冕像一只大桶,冠冕上垂下长长的珠链,胡须飘拂时碰到珠上,不时发出响声。 国王问:“你是浙江人吗?”方文木答说:“是。”国王说;“浙江离这里有五十万里路啊。”国王请方文木吃饭,每粒米有枣子般大。他知道国王神通广大,于是跪拜在地,要求回家。 国王对侍臣说:“拿第一次盘古皇帝的案卷来,替他查一查!”方文木很吃惊,一边叩头一边问国王:“怎么盘古皇帝还有好几个吗?”国王说:“天地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止的时候。隔十二万年,就有一个盘古皇帝出现。现在已有一亿多个盘古了。只是时世轮回的秘密,已被宋朝人邵尧夫说破了。那么历代开天辟地的盘古为什么总是要按照第一次开天辟地定的成案来执行呢,这其中的道理到现在还没有人讲得清楚。现在大风将你吹来,就是要你懂得其中的道理,回去开导世人。” 方文木表示听不懂国王说的话。国王说:“我要问你:人间的祸福善恶,为什么有的遭报应,有的却不报呢?求天地、拜鬼神,为什么有的灵验,有的不灵验呢?修仙道,学佛法,为什么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呢?虽说红颜女子多薄命,可是为什么有的命却不薄呢?虽说才子命穷,可是为什么才子中不穷的也很多呢?有的生物喝饮,有的生物啄吃,为什么都是一出生就预定好了呢?日蚀、山崩,为什么都应着劫难才出现呢?那些善于算命的人,为什么能算出别人的命,自己却不能免于一死呢?那些怨恨上天、责怪上天的人,上天却为什么不惩罚他们呢?”方文木听了,一个问题也回答不上来。 国王继续说道:“现在世上通行的法则都是老早就定好的。当初在第一次开天辟地轮回的十二万年中,所有的人与事物,其实也不是造物主的有心安排,而是随着天地间的气化运动的偶然性,半明半暗,似是似非地造成的。这好比水在地上流淌时,偶尔形成了方或圆的种种图形。又好比小孩子下棋,不过是随手落了一个子,但下定之后,竟像成了一本动不得、改不得的账簿,变为铁铸的局面。天地将要毁灭时,天帝就将第一次开天辟地的记录交给第二次进行开天辟地的盘古,命令他照样执行,丝毫不许变动。

董珊:論新見鼎卦戈

董珊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2005年5月,我在杭州看到晝錦堂收藏的一件銘文有數字卦的銅戈,對於探討易學史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在此介紹,並試作初步討論。 一、器物與銘文的真僞 由於此戈不是發掘品,可能會令人對資料的真僞産生懷疑。爲了確保資料可靠,這裏先談有關該戈鑒定的問題。 此戈銅鏽的分佈情况非常特殊。戈援及胡的正、背兩面(圖一,圖二。以下爲討論方便,均以戈援前鋒向右的一面作爲正面)都遍佈藍綠色的重鏽,而背面欄側四穿孔附近基本無鏽,戈內僅在縛柲處有少許鏽跡,戈內的其餘部分基本無鏽。其表面光滑處皆呈灰綠色。 經仔細觀察原器鏽蝕狀况,有兩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首先,原戈的藍綠色重鏽之上,尚保存一些與戈內表面類似的灰綠色光滑表層,這說明銅鏽自表層下面産生,向上層迭而起,導致原表層剝落;其次,細察戈內背面,可見表層有些微小裂紋,這說明水份是通過這些裂紋才得以滲入表皮下層,並引起鏽蝕。 據此,銅鏽的特殊分佈情况可以有兩點解釋。首先,該戈的光滑表層原應是高錫層[1],高錫層中的銅分子含量低,不容易起鏽,但由於熱脹冷縮,高錫層表面出現裂紋,之後水份就由此滲入底層,並與銅分子發生化學反應,形成自下而上的銅鏽。其次,銅戈不同部位的保存條件不同。我們知道,古代某些銅戈是有鞘的[2]。從鏽蝕位置上看,此戈的援、胡處原應有保護鋒刃的漆木夾鞘,因此容易或乾或濕,導致鏽蝕,底層銅鏽向上膨脹,遂將表層拱起,形成層層剝落;但戈內部分無保護,背面欄側四穿孔處與戈鞘的開口處未貼緊,都形成了較爲乾爽的保存環境,因此不易起鏽。 據上述,首先是戈表面的高錫層因溫度作用而出現裂紋,之後是水份借助於戈鞘的位置而導致鏽蝕。 幸運的是,銘文位於戈內,得到很好的保存。觀察戈銘,銘文是鑄出的。字口兩側深峻垂直,略微呈現銅器鑄銘常見的“口小底大”的狀態,其底部深度較爲一致,有些字口裏還能看到有微小砂眼。這些特徵,都不是作僞所能辦到的。 上述情况說明,此戈器、銘均不僞。 二、形制與年代 該戈前鋒呈三角形,長援,援的上、下刃綫基本平行,中脊隆起,脊綫達於援本近欄處。中胡,有四個長方形穿,側欄較寬,無上欄齒,下欄齒略呈斜角。長方形戈內,內上一圭形穿,內後緣下角有小缺,內近欄端有8條陽綫加強筋。全戈通長23、欄高11.8、援至欄長16、內長6.8、內寬3.4、援寬3.5厘米。 這種三角鋒的戈,已有很

1993年出土了一套秦简,让本已失传的易学经典重见天日,实为商代《归藏易》

说到易经,很多人想到的是《周易》,事实上《周易》只是易经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为除了这本流行于历朝历代的《周易》之外,我国上古三代还有其余两本《易》,也就是《连山》以及《归藏》。根据史书《周礼注》记载:“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也”,但这一本夏代《连山易》在汉初时期遗失,而商代的《归藏易》一在魏晋以后失传。也就是说在魏晋之后,世间再无《连山》《归藏》,三易有二易成为了历史遗憾;而现代考古则弥补了这些历史遗憾。 1993年出土了一套秦简,让本已失传的易学经典重见天日,实为商代《归藏易》 众所周知,我国在考古上非常的重视先秦特别是三代时期的古墓遗址,因为这些古墓不仅能够出土大批的稀世珍贵文物,而且能够出土大量历史实物资料,大大的弥补史书的不足以及错误之处。还有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大量的先秦史料毁于一旦,绝大多数上古古籍成为了失传古籍;造成了史书记载的不足,而先秦古墓中保留下来的历史古籍则为研究历史真相提供了原始的实物资料。 1993年出土了一套秦简,让本已失传的易学经典重见天日,实为商代《归藏易》 谈及秦简,世人熟悉的皆是睡虎地秦墓中的出土。这些竹书涉及秦始皇时期的法律,医学,文学成就等等方面,成为后人了解战国至秦朝国家制度的出发点之一,也为我们恢复了秦国整个法制系统是怎么运行的。相比之下,王家台秦简就没有那么多人知道了。 1993年,湖北荆州的王家台被发现有十余座秦墓,考古专家在清理墓葬的时候,于第十五号墓发现了一批竹简(就是古代的竹书),这些书涵盖文学,医学,法律等等,有不少还可以横向的与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对照,更精确的重现古籍原貌。而在众多竹简中,最新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归藏》了。 1993年出土了一套秦简,让本已失传的易学经典重见天日,实为商代《归藏易》图片不是出土的归藏文章 易学是一门玄妙的科学,因为内容繁杂,对理解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它不像其他思想体系一般“好上手”。例如,儒家思想,虽然著作最多,旁枝最广,但同时它的价值观比较普世,学习下来人人可说出道理一二。易学则是即便读了著作,依然不能触及其核心。但是即便这样,我们依然知道易学有一本传世之作,叫做《周易》。 《周易》创作于周朝(相传是周文王姬昌所做,但是没有得到证实),以阴阳二元论为根基,描述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给未来以预测。(可能一提到“预测”就有人要说它是封建迷信了,但其实和人们所想象的鬼神之

《易经》的五种原始版本

目前我们能够找到的汉代版本的《周易》,除了马王堆帛书版和阜阳竹简版外,还有一个“熹平石经”版。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熹平年间(172-178年),由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亲自书丹,将《周易》等经典刻于石碑,立于太学。熹平石经是最早的刻于石碑上的官方教科书,比唐代的开成石经要早了好几百年。虽然石碑自汉末以来屡经劫难,如今已经残存不堪,但是经过屈万里等学者的精心搜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部分石经残石上的《周易》,经过比对,我们发现,东汉熹平石经版的《周易》和唐代开成石经版的《周易》,虽然同是官方教科书,但是个别字的写法上还是有差异的。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两者最大的不同,体现在排版上面。 熹平石经中,《周易》的经文原本是与易传分开刻的——所谓易传,就是对《周易》的注释了,包括《彖》、《象》、《系辞》、《文言》等一系列作品。我们看到,在唐代的开成石经中,这些《彖》呀《象》呀的注释,已经全部混在经文里面了(据说最早这么干的人是东汉的著名经学大师郑玄,他觉得这样有助于大家理解)。所以我们今天打开《周易》时,常常会看到经文里夹杂着什么“《象》曰”、“《彖》曰”、“文言曰”的话,请暂时不要理会它们,因为这不是《周易》原本的内容。 说到此,我们手上已经拥有了五个版本的《周易》,依年代分别是: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版(战国后期) 西汉马王堆帛书版(公元前180-前170年) 西汉阜阳竹简版(公元前165年以前) 东汉熹平石经版(公元175年) 唐开成石经版(公元830年) 经过对这五个版本的比较,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周易》的经文(除去传文后)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最早的版本(上海博物馆版)与目前的通行本,基本没有经过任何删节和改动。唯一不同的是字的写法:前一种是用战国时的楚国文字抄写,而我们手中的通行本子上是简化字。 其他证据也表明,至少在战国时期,《周易》的经文内容就已经定型了。据《晋史》载,西晋武帝时(约公元280年左右),一个伟大的盗墓贼在汲郡(今河南汲县)的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了一大批竹简古书(即著名的“汲冢古文”),其中就有古本《周易》。 这个伟大的考古发现被官方得知,并派出荀勗、和峤、卫恒、束皙等学者对这些古籍进行整理。由于这批古书都是用战国文字书写,西晋时人已经不易辨认,所以颇花了好些年功夫,后来,据《晋书 束皙传》载,专家组整理出“《易经》二篇